我是怎么变胖的
春天悄然而至,发现镜中的自己还真有点胖了。特别是随手一撩衣袖,袖子就被卡在中途。显然,我应该已经是“胖纸”中的一员!越来越多穿不进的衣服。而且,无论穿什么都会觉得奇怪。
短短2年,从90斤到110多斤的过程。
过程
我仔细想了下我在“瘦子”时期和“胖子”时期的差别。其实就这么几点改变:
- 吃吃吃。
几乎每周都有聚餐。
* 团建。几乎1-2周都会有聚餐,说吃就吃的大餐。
* 项目。项目前期约一波脑暴,项目结束约一波庆功。项目都普遍短期。
* 会见朋友。以前限定好的每周一约,每季一聚,说约就约的晚餐。无穷无尽……
前天还考虑过约咖啡厅,写篇文章,最后还是忍不住变成了吃吃吃。 记得去年和姐妹说好今年开始素餐聚,最后还是忍不住变成了吃吃吃。 之前的每季一约,起因也是为了不忘初心,最后还是忍不住变成了吃吃吃。
- 开始喝酒
去年受同事的影响,外加有一个很能喝酒的老妈,我也开始养成这个不太儒雅的习惯——喝酒。 虽然也有一些好处,但后来跟朋友分析了喝酒过多的严重危害,还是决定不再触碰。今年非特殊情况都没有再继续了。
- 没有了散步的习惯。
在学校,每天都会拉个人学校走几圈,聊聊人生、获取周边新闻、八卦…或者自己一个人溜达溜达。这一直都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个习惯。
- 日常活动
基本上一天都在工位,没有怎么走动。除了脑力消耗,在其它方面的消耗都不如从前。
这几个影响,找了小伙伴一起分析。第一二两点对我的肥胖影响最为直接——吃。外加我本身的特制:只要不站起来我都能吃得下。直接导致了我体重膨胀了20斤。
我是怎么变胖的?
分析以后,我想了很久:难道现在和朋友的共同爱好,只剩下吃和聊天了吗?
其实不是的,只是吃饭是相对比较轻松一种方式。我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去做。 比如,去再玩一次不平稳版的滑翔伞,去做一次陶艺体会过程,将一批白色花盆都手绘,和朋友一坐随处讨论问题,在一起写写文章,好好提升我的职业技能,逛逛西溪湿地也很开心。 只是我习惯式地用了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——吃吃吃。便捷的同时,被我忽视的体重问题逐渐堪忧。
我想到了我以前总结的一句话:
拖延症不可怕,可怕的是我们错过了那些不紧急却是人生中重要意义的事情。
将拖延症换成膨胀:
膨胀不可怕,可怕的是我们忘记了那些没有具体衡量指标的事物。
我的生活也在变胖
不光是我的食量,我生活的很多方面也在悄然膨胀。
比如, 在消费上,习惯式每隔一段时间买点什么,用购物去带来生活的快乐的感觉,每一次搬家都比上一次搬家多一倍; 在与人相处上,习惯式去新结识一些有趣的人,付出很多,反而对本应很重要的人忘记了很重要的事。总觉得,身边的人越来越多,却总想不起名字,生命中重要的人渐行渐远,重要的事在脑海中消逝; 在信息上,习惯式通过手机和电脑获取最新的信息。越来越多的信息浅浅读过,化为过眼云烟。我越来越记不得我每个阶段踏过的路,反而牢记小时候玩伴对我说过的一句话; 在生活上,习惯式通过朋友圈表达自己的生活和状态。仿佛这就是外面的世界,仿佛这样的你就在大家身边; 在工作上,习惯式的觉得很多事情很有意义。有意义的事情都想要去做,一件、两件、三件,越积越厚的TODO List。忘了有限的时间,忘了有限的精力,忘了有限的生命,忘了自己的使命。只要不到快截止的那一刻,永远都不会想起。
经验告诉我,这些习惯式做了都比不做要好。但是,这些事情也很容易做得过多。总是拿一方面的膨胀,去填补另一方面的缺失。
我可能得到了一部分,也失去了一部分。
未来
这个年代,我们什么都不缺。即使是缺,也是暂时的。 我们可能需要放下一些东西。因为即使是有,也是片刻的。
最后
我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: 了解错误本身并不困难,要改正也问题不大。 但是,你怎么去发现错误?
后来,我想了一下。 我很需要这个朋友。